超越炒作:為什麼加密支付仍停留在測試階段
歡迎來到 Slate Sundays,這是 CryptoSlate 的新每周專題,展示深度採訪、專家分析和發人深省的專欄文章,超越頭條新聞,探索塑造加密貨幣未來的想法和聲音。
加密支付正在流行。
從 Circle 的數十億美元 IPO 到 GENIUS 法案為穩定幣監管掃清道路,順風正在颳起狂風。
即使是包括摩根大通和 Visa 在內的華爾街知名公司也正忙於將穩定幣軌道納入他們的技術堆疊,最終屈服於一種可以無需信任且(幾乎)即時在全球範圍內轉移價值的卓越技術。
這一切都很棒,除了......
有一個沒有人談論的另一面:用戶體驗停留在測試階段。
它讓即使是最理智的人也想用鈍勺挖掉眼球。
為什麼?
加密支付被監管機構和繁文縟節的觀點扼殺
:加密支付提供者正在迅速被監管機構和 TradFi 拉攏,陷入 KYC 和 KYB 等繁瑣的做法,並被繁文縟節扼殺。
經過九年的加密貨幣報導並以陽光下的每種代幣支付,一個可悲的現實是,儘管普遍存在相反的說法,但接收加密貨幣支付變得更加困難,而不是更容易。
舉個例子。 我最近有一位擁有 Gemini 帳戶的英國客戶,他想以 USDC 向我在迪拜的 OKX 位址付款。
經過數周的來回嘗試解凍她的企業帳戶並提供額外的必要 KYB 檔,她放棄了,決定將 Revoult 存入我的銀行帳戶會更快。
如果這句話還不夠令人沮喪,那麼這是一記重擊:
對她來說,匯款也更便宜——對我來說,收到付款也更便宜。
難怪 Gemini 在 2025 年上半年虧損 2.8 億美元。 他們一定像沉船上的老鼠一樣失去客戶。
至於OKX? 在阿聯酋,沒有任何真正的動力做得更好,因為所有供應商都收取 75 迪拉姆(約合 20 美元)的固定加密貨幣到法定提款費。
雖然許多行業參與者對監管的明確性表示感謝,但我們中的一些人現在不得不忍受雙重轉換:你不能在阿聯酋從USDC兌現為法定貨幣,在歐洲你也不能在Tether中獲得報酬。
臉掌。
將USDC 轉換為 USDT 再到 AED(每次都受到皇家鞭打)就像用法拉利代替馬車,卻堅持用糖蜜給引擎打氣。
甚至不要讓我開始成為加密原生者。 試著告訴一個普通人,如果你不小心從不斷擴大的選項清單中選擇了錯誤的網路,你將永遠損失所有的錢。
或者,如果您將資金留在被駭客入侵的交易所,您將永遠失去所有資金。
或者,如果您決定自我監護並丟失助記詞,您將......
哎! Revolut,有人嗎?
你明白了。 大肆宣傳? 再誇張不過了。 用戶體驗? 絕對的坑。
只是另一個銀行平臺,只是更難使用,更昂貴,沒有備份或保證。 感覺加密支付仍在建設中。
無國界支付在境內效果更好這
並不是說加密支付沒有做對。 它們在國界內轉移價值方面效果很好。 但是,銀行也是如此。
美國近 32% 的中小型企業以加密貨幣支付或接受付款,在估計的 5.6 億加密貨幣擁有者中,約三分之一經常使用數位資產進行支付,使質押或農業等其他 DeFi 活動相形見絀。
經過多年的盲目飛行,GENIUS法案終於為穩定幣發行人提供了監管清晰度,而且它走鋼絲還不錯:監管機構希望消費者保護和反洗錢保證。 市場希望對證券的構成有明確的規定。 《天才法案》同時提供了這兩點。
那麼,為什麼加密支付用戶體驗仍然讓我們脊背發涼呢? 區塊鏈交易不是應該更便宜、更快嗎?
Bill Zielke 是 BitPay 的首席營收官,BitPay 是一家 OG 加密支付提供者,旨在降低支付處理成本並實現無國界加密支付。 他承認並非所有平臺都準備好提供最佳體驗,他說:「
這是一個公平的擔憂,我們經常從那些正在流覽未針對低費用加密貨幣轉賬進行優化的錢包和交易所世界中的用戶那裡聽到這個問題。 在許多情況下,高成本歸結為費用透明度差、網路選擇不理想以及收取高點差或取款費用的提現平臺。
他解釋說,BitPay 的方法有所不同,專注於減少摩擦點,以集成對 Polygon、Arbitrum、Base 和 Optimism 等經濟高效網路的支援。 雖然它仍然是“選擇錯誤的網络,風險自負”,但至少費用不會讓您畏縮。
“使用者可以以比乙太坊或比特幣等傳統網络低得多的確認費用發送和接收付款。”
網路選擇是一個關鍵因素,因為費用是不可預測的,而且眾所周知,網路擁塞會導致汽油費飆升。
雖然大多數零售使用者仍然依賴中心化交易所,但他們通常會收取固定的提款費用,就像OKX一樣。 20 美元是典型的兌現費用,這使得小額支付不切實際。
Ben Weiss 是 CoinFlip 的首席執行官,CoinFlip 是一家歷史悠久的加密原生公司,在全球擁有並運營著 6,000 多台比特幣 ATM。 在這個行業經營了十年後,他觀察了加密支付的發展,並分享道:“
很多 [加密支付] 都是固定費用。 因此,如果您發送比特幣,您發送 100 萬美元可能與發送 5 美元支付相同的費用...... 加密貨幣不適用於小額支付。 這種情況開始改變,但真正的效率需要時間。 在介面和可用性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這落後於核心技術幾年。
對於跨境轉帳,加密貨幣仍在與根深蒂固的基礎設施作鬥爭。 例如,世界銀行的最新研究報告稱,傳統匯款費用平均為 6.4-7%,而通過加密貨幣和移動管道進行的數位匯款平均約為 5%。
許多 DeFi 軌道更便宜,但它們需要使用者流覽神秘的錢包和私鑰,或在網路之間架起橋樑。 規範們已經離開了大樓。
成為自己的銀行聽起來很有趣,直到它不是
加密支付的另一個障礙是託管。 區塊鏈實現了真正的點對點交易和個人主權,讓任何人都成為自己的銀行。 但大多數人不想成為自己的銀行。
對於外行來說,自我託管仍然是一場噩夢,如果他們的帳戶從未被凍結或被系統地註銷銀行,那麼許多人不明白保留財務控制權的必要性。 Weiss 反映道:「
不是每個人都想自我託管或弄清楚如何打開冷存儲錢包來發送或接收加密貨幣; 他們可能只是想購買 ETF。 總的來說,我支援任何能讓這個行業變得更大,讓更多人進入加密貨幣的事情。 沒有正確或錯誤的方法。
Zeilke 補充道:「
當今的核心挑戰仍然是用戶體驗。 諸如設置錢包、高額網路費用或擔心將資產發送到錯誤的位址之類的事情會給日常用戶帶來摩擦。 但我們已經看到了重大改進,尤其是穩定幣和 Layer-2 網路,它們大大降低了費用和結算時間。
我們還沒有完全實現這一目標,但基礎已經奠定,框架正在進行中。 隨著監管清晰度的提高和基礎設施變得更加使用者友好,我們正在更接近加密支付像刷卡一樣直觀的未來。
在發送加密支付像點擊信用卡一樣簡單之前,它永遠不會成為全球價值交易的首選方式。
我們是否正在重建我們想要逃離的銀行體系?
加密貨幣承諾比銀行更快、更便宜、更簡單。 然而,實際痛點是頑固的,並且冒著聽起來像傑米·戴蒙的風險,如果加密支付不比銀行容易,那還有什麼意義呢?
隨著 TradFi 急於將其系統「區塊鏈化」,我們是否正在看著銀行吸收加密技術而不是加密貨幣取代銀行?
用戶體驗失敗,隱性成本增加,當你最終想要兌現時,你會發現費用與電匯一樣具有懲罰性。 Zielke 反思了這一挑戰:「
大規模採用需要時間,但我相信我們走在正確的道路上。 信用卡花了幾十年時間才成為常態,主要是因為它需要信任、持續的基礎設施改進和精緻的用戶體驗。 加密支付也遵循類似的軌跡,但速度要快得多。
那麼,我們要去哪裡呢? 趨勢線很明確:更多的機構採用、更多的穩定幣軌道、更多的監管合規性,以及越來越多地使用加密貨幣進行大額支付和跨境商務。
然而,通往無摩擦日常支付體驗(將加密貨幣與刷信用卡相提並論的道路)仍然漫長而曲折。
這些障礙不再只是技術或監管方面的,而是體驗性的。 加密貨幣需要持續削弱銀行,尤其是小額支付,並且發送和接收必須簡單、透明且容錯。
加密支付之所以獲勝,並不是因為加密貨幣很容易; 他們之所以獲勝,是因為舊系統仍然緩慢、封閉且缺乏包容性。 雖然我們可以取得勝利,但我們也可以承認巨大的改進空間。 默認獲勝與設計獲勝不同。
除了炒作之外:為什麼加密支付仍停留在測試階段的帖子首先出現在 CryptoSlate 上。